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三强争霸,王者的荣耀最终属于谁?

2021年02月02日 来源:觅好家编辑:admin

全文3903字,阅读大概需要10分钟。

导语:它们都很清楚,只有做大,才能赢。

2014年,万科与绿地的榜首之争,一度成为焦点,最后万科以2120亿销售金额摘得桂冠;

2015年,万科、恒大分别以2621亿、2050亿销售金额名列一二;

2016年,房地产江湖更是热闹非凡,市场,突飞猛进,量价齐升,规模房企销售突飞猛进,恒大、万科、碧桂园以3000亿+的销售金额位列前三甲。

……

而2017年,地产江湖争斗更加剧烈,“碧恒万”经过一番厮杀,最终,碧桂园以5807.7亿问鼎。

2017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金额TOP100▼

地产江湖三甲之争,一直备受瞩目,万科垄断了十多年的第一,2016年被恒大撂翻,而2017年的老大是碧桂园。

“大者愈大、强者恒强”的效应越来越明显,“碧恒万之争”愈演愈烈,房企格局也更加分化,这种寡头格局,预计会持续数年。

春江水暖鸭先知,越大的房企越能感受到这种分化的危险,越大的房企越会给自己留足底牌用来抵抗行业变动的风险。

在这里,必须来说说“碧恒万”,因为他们的一些小动作,看来有点耐人寻味。

1

碧桂园:十足拼命的营销

首先要讲的是碧桂园,其实这家房企应该是当下房地产行业中最值得深究的一个样本。

很长一段实践,大家对碧桂园的印象就是:大盘、郊区、低价、促销......包括我,很长一段时间也是这么认为的。但运用这种模式的开发商不仅它一个,为什么只有碧桂园能成为老大?所以说,一定有值得深究的企业逻辑。

1.标准化的劳斯莱斯式产品

关于碧桂园的产品,它给自己的产品取了个名字:标准化的劳斯莱斯式产品。

对的,碧桂园劳斯莱斯系列,目前碧桂园所有的三四五线城市都在推这样的产品,碧桂园将其定义为:给这些城市最顶尖的产品。

劳斯莱斯式的产品,不论排布立面景观,连户型都是统一的。

而且从单间套房到二、三房,再到超大平层;从不到两百平方米的紧凑型别墅,到干挂石外立面的近千平方米钻石墅,因为楼盘大,每个项目都几乎涵盖各需求层次的产品类型。

你可以理解为碧桂园最了解中国三四线城市要什么,或是碧桂园最了解自己要什么。

2.把员工变成人肉齿轮

关于碧桂园的员工,圈子里管碧桂园叫:“人肉齿轮下的碧桂园”。

为什么这么说?一个例子就能说明了。

一个投资拓展部的员工在吃饭的时候吐槽了下工作压力有点大,然后第二天HR就电话过来问:你是不是要离职了,如果是的话赶紧走,不要占着位置,我这边的人马上要进来了。

所以你感受到氛围了吗?对这家企业来说,保持高速运作,不允许有任何的停歇和滞留。企业如此,对人也是如此,每一个人就是一个钉子,只要在岗位上,就要一直保持工作的状态。

而这种人肉齿轮,可以说是严丝合缝。当然,你也看到,不管是房地产还是互联网,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公司都是提倡这种狼性,如华为。

碧桂园向来以营销著名,它在营销上有多拼?

多方向拓展渠道,进入“全民营销”时代

什么叫做全民营销?就是只要你是碧桂园的员工,不管你是销售、策划还是物业,甚至是碧桂园的扫地阿姨,你都可以销售碧桂园的房子。你会得到一定比例的提成奖励”,一般是0.3%-0.4%。

而且碧桂园旗下的五星级酒店、物业管理体系、建筑公司及仓库管理公司,都可以卖房子。

业主纳入营销体系,买卖双方搭建联动平台

碧桂园打出业主营销牌,主要是以“老带新”为出发点。不过,与以往“老带新”活动营销中减免物业费用、现金奖励来提高业主热情有所不同。

碧桂园推出的“全民营销”,将成果与佣金挂钩,即老业主推荐客户成功购房便可享总房款提成奖励。

你别说碧桂园产品土、方法土,它就能把房子买了。

碧桂园,2017年的销售额是5807.7亿,大只是它的表象。碧桂园的恐怖之处是除了大,外界对真实的碧桂园是知之甚少的。所以你可以看到网上也很少关于碧桂园的文章。

碧桂园拿地的信息也是不允许对外披露,另外海外地产更是严格禁止传播,老大在公司内部的邮件说不希望别人看懂碧桂园,认真做好自己就好。

不管是营销,还是其他不容外露的信息,都是碧桂园的筹码。未来如果保不住第一,还有东西可以拿出来,力挽狂澜。

2

恒大:高调做多元化

我们再来说说和碧桂园模式很相似的恒大,这无疑是2017年最风光的开发商。恒大成功解决了永续债的问题,许教授也当上了首富。

关于产品、营销和员工管理,恒大和碧桂园都有相似之处。而恒大不一样的是:做事风格一向是高举高打,计划进入一个行业,就不吝投入,而且非常高调在做多元化。

目前恒大主要在金融端发力,而且还在供应链金融领域摸索出了一套新的打法。在金融领域,恒大延续高举高打的风格,通过大笔资金的投入以及收购,相继获得了消费金融、保险、银行、支付等牌照,又布局了供应链金融。恒大做大金融板块的决心已经非常明显。

恒大的供应链金融主要是邀请一些供应商、承建商在其自有的互联网金融平台——恒大金服——通过发行理财产品的方式,解决上游企业融资难的问题。

而恒大发展金融的这种模式,行业内也很难模仿,因为恒大就是通过大品牌的影响在给其他产业输血。

2017年底,恒大的合作在大量的铺设开来,其中有一则新闻,让我蛮感兴趣。

苏宁入股恒大,一张照片在朋友圈流传,许家印和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喝交杯酒。这对双方应该来说,都是好消息。

但不知道你还有印象吗?2年前的恒大,不仅没有卖掉部分公司,还大肆的输出资本,构建了恒大冰泉、恒大粮油、恒大足球等产业链。恒大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,恒大地产真正意义上成为了中国恒大。

而时至今日,从过去的资金输出到现在的资产输出,这个是微妙的转变。

会买东西,没啥厉害的,愿意卖自己的东西,或者能卖自己的东西,这是能力,但也是有点言不由衷。

万达一夜之间卖光了自己的地产业务,这里肯定有一点难言之隐,而这一次恒大卖的不多,只有一点点股份,但是某种程度上也是给自己留下底牌。

留下的是什么底牌呢?未来可以对外诉说的是,我恒大地产还有苏宁的基因。这是实业,这是互联网,这两个都是一个好行业。

以前的恒大冰泉也好,恒大粮油也好,都是告诉别人,自己很强。现在苏宁入股,是武装自己。武装是为了去打仗,但本质上是为了防御。

而且还有这样一则新闻:

恒大和华谊也开始合作了。

这种合作模式,地产人一看就知道怎么回事,华谊输出品牌和IP,恒大输出地产和资本,两个结合一起去拿地。

具体怎么合作呢?也有点粗暴。华谊对项目输出IP,冠名一个品牌的冠名费是1亿,而且后面还参与运营分成。

这种模式换句话来说就是:你跟我一起做吧,别怕亏,我先给你保底费用,做大之后再分。

而且一签就是15个项目,那冠名费就是15亿啊。2016年,华谊倒腾了那么多明星拍这么多电影,利润才15亿。

可以想象的出,华谊和恒大合作,华谊会有多开心。

恒大明知道,在华谊IP运营时,都不会赚钱。而且华谊有很多地产项目,只有冯小刚电影公社算是比较成功的。

既然华谊的水平这么菜,恒大为什么还要捆绑着合作呢?归根到底是砸钱来换华谊的土地。

就像我们昨天说的,没有土地,构建的一切都是虚无,所以土地就是房企的命根子。

所以说恒大是高调在做多元化,先是进军金融,后是扩张实业版图。

3

万科:老老实实做房子,服务也跟上

而在“碧恒万之争”中,最尴尬的莫过于万科。

它不是最大的,也不是最赚钱的,是唯一一个把地产当地产的开发商,认认真真做产品的开发商,不曾想2016年背部受敌,在资本市场变得千疮百孔。

2017年,万科最大的一个动作是:

结合了一些资本力量收购物流巨头。

这个举措瞄准的,还是地产领域,未来尝试着切入物流地产,切切实实做好服务。

郁亮还对外发声,表态万科不会进入金融业。

其实说实话,现在的房地产已经越来越像金融行业了。不论对外说你的产品线是劳斯莱斯还是爱马仕,恒大和碧桂园的项目基本上都不用去看了,5年来没有任何变化,但是股价和市值却一直在上涨。

这个现象和过去的万科,呈现鲜明的反差,5年间,万科的产品已经天翻地覆,而市值,一直都是稳且低。

这是什么原因,我不知道,认认真真做地产的房企在资本市场反而不受待见。

2年来,万科在股市上确实不好混。万科真正是在节制且认真的做房地产,当年郁亮想要做商业都引起如此大的轩然大波,更别说其他了。

把地产当地产的万科,在这2年里差了一点运气,特别是在“宝万之争”中腹背受敌,至少是伤了元气。很遗憾,这个遗憾,我觉得是整个行业的遗憾。

4

三强争霸,王者的荣耀最终属于谁?

企业越大越能够辗转腾挪,越能够资源调配,越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获得主动权。在如今的社会,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变的真理。

房企要做大,或许都有这个理由。

以后的地产应该是“场”,搞多元化战略,更专注的是“营”,边际会更大。纵观地产千亿军团,无不专注扩大“场”的边界,跨界也好,勾地也罢。确确实实,都在转型。

现在的市场,就是房企想要存活下去,只有做大。

所以我们看到:

所有的上市房企,增加负债的速度远远大于现金流入的速度,这是什么,这就是企业在拼命做大的方向一往无前。

这些大房企越来越大,成为中国企业的传奇,甚至成为世界级房企,他们各有特点,各自发力,努力在做地产+X,这个X可以是营销、金融、服务……

它们没有时间来想工程质量、外立面及户型设计,更没有时间来想物业管理,它们就只能一往无前地做大。

不做大,它们就会被刷下来,就会在这场决斗中输。

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三强争霸,王者的荣耀最终属于谁?敬请期待它们2018年的表演。

小师

碧桂园、恒大、万科,你最看好哪一个?留言区见~精彩文章回顾

小师:坚持原创不易,喜欢我的文章,就点赞、留言、分享呗~ 以此支持我继续创作。

相关阅读